日历

2025 - 1
   1234
567891011
12131415161718
19202122232425
262728293031 
«» 2025 - 1 «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3-01-16

“村”结

S]JGkE}t  
d>mXYn  
 
[size=4]●原创 李新宇[/size]
  uspNM>  
    到了腊月二十三,实际上就已经迈进了中国传统年,特别是在农村,基本上已经开始杀猪宰羊制备年货了。 7j7Ax?F  
    我出生在农村,还依稀记得那时的春节,每天都在忙碌,家里每天都有新变化,比如打扫屋子了,一定是不能留蜘蛛网的,所以房上房下都要扫个干干净净。这个习俗可能同南方有些不同,南方是专门留蜘蛛网的,那代表的结财。 _s6!)>rI  
    清理干净了屋子,然后就是布置门窗,帖对联一般都在三十左右,但是帖窗花可都是在之前就弄好了,那时住的都是平房,而且北方相当的冷,所以窗户都是双层的,父母为了让木窗更保暖,常常是在两层窗户之间装上木屑(就是常说的锯末子),为了好看,一定要剪上各种好看的花纸洒在上面,这样窗棂就活起来了,当然这些都是铺垫,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随心所欲剪出的各种图案,纷纷都粘帖在窗上,整个宽敞的窗户就成了我们的剪贴画展。 S {pBY@Y  
    忙活完这些,我们小孩自然没了什么正经的活,基本上开始跑商店,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年画,进没进新型的花炮,如果有赶紧第一时间去告诉父母,或许还能抢个彩头,因为这时的父母都忙着置备年货,准备孩子的礼物,很少关心这些,所以这些我们感兴趣的事自然也不用父母操心了,两个互动双赢。 i=t&Q*&_  
    那时我们的新衣都是母亲早就谋划好的,用什么布料,做什么款式则是裁衣服的人给的主意,当然每当母亲带着我们拿着布料前去裁衣时,自己总是兴奋的,总是期盼那件衣服是最漂亮的一件。其实那时哪有什么审美观点啊,只要是新衣服就会相当喜欢的,而且这件新衣服一定要大年初一去给左邻右舍拜年时才穿上的。 h$0<XR  
    当然让我记忆犹新的还不是这些,是母亲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忙碌做的年夜饭。那时蒸的馒头、粘豆包一定要多,多到装满一大缸。剩下的大缸里装的就是切成一块一块的冻猪肉,自己灌的香肠,另外就是鸡、鱼都收拾好了同样放进缸里,于是这个大缸就成了从初一到十五的菜肴集结地。那时居住的村落还不是很发达,过年时根本买不到新鲜菜,为了能够吃上豆角、芹菜之类的蔬菜,父母都是提前去很远的地方买回来速冻蔬菜,速冻蔬菜吃着不香,但是如果家里面在年夜饭里有这样的青菜,那也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。 +t7<@U $pO  
    当然说了这些吃的不能不说水果。大年初一总会有人来串门、来拜年的,花生、瓜子都是自己事先炒好的,那水果都有啥,记忆中自己的春节最多吃的就是苹果。因果过年吗都讨个好彩头。说到吃还不得不提的就是春节时的忌讳,不准说些不吉利的话,谁要是不小心说了都会被大人痛说一顿,忌讳的有“梨”、“死”呀这样的同音字,所以过年那几天很少吃冻秋梨,很少说去四叔、十哥家什么的,哈哈,关键也没有,再有就是我们淘气不小心打碎了碗,父母也会补上句“岁岁平安”,不会怪罪,可见那时的年对我们这些小孩来说有多重要。 D}h+8w  
    那时农村的年算是很热闹的,电影院基本是把电影从初一排到十五,各种新颖的冰雕作品也都是年前就放到广场最显眼处,还有就是花枝招展的秧歌队,一定是从初一扭到十五,特别是初一和十五的时候还要大大的闹一场,秧歌队分成若干组走街串巷的扭,有时进了一条巷子,或到了熟人家的门前,就停在那里扭上一会,这是你就听吧,喇叭、唢呐和鼓点此起彼伏,总会把你从家里吸引出去看个够。 ei?<w  
    小的时候,过年时消遣的方式不是很多,最开始没有电视的时候,基本都是听广播玩扑克,爸爸妈妈终于放下架子能够认认真真地陪我们玩上很长时间,如果不是到了该煮饺子的时间,大人们是不会离开的,当然不能白玩了,父母总是这个时候答应一些我们的无理要求,比如说我们赢了他们就要给我们买鞭炮、买画书,父母们往往也是这个时候答应的最为爽快。 sXI:95>Ai  
    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真的又回到了童年的春节。这春节是洋溢着幸福的“村”结,至今还抹不去挥不掉,或许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春节了,但是这种“村”结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身体,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慢慢翻出出来咀嚼回味,回味自己最幸福的“村”结。 `?y3|}E>w@  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4) |  浏览(10445) |  收藏
一共有 4 条评论
为生歌唱 2013-01-16 11:47 Says:
儿时的记忆,恐怕是每个人都挥之不去的怀念。
胡云峰 2013-01-16 10:42 Says:
旧年的风俗让人追忆,旧年的温情历历在目,旧年是一坛老酒,越品越香!

好文。

感谢李新宇老师对征文活动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