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段时间,朋友在管理中遇到一些令人想不通的问题——个别员工从原先公司过来时,非常优秀,整体表现是“识大体顾大局”;但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,他们就开始和公司斤斤计较,连蝇头小利都不放过。 /;
/B])']
oW%4SV$
朋友自己作员工时,有时长达半年都发不下工资,那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单位能够按月发放工资;当自己无奈下海创办公司后,因为深有体会,所以从不拖欠员工一分钱的工资,并且以自己做员工时的心态管理公司,最大限度地为员工考虑。 -YET*j= l
V3|U~-0
朋友说,他的公司发展可谓是蒸蒸日上,销售额几乎每年都要翻一番。为了让员工有归属感,他出台了一些很有人情味的制度,如内勤人员和销售额挂钩的激励制度、内部制订的培训师制度、假期储备制度、无风险投资制度、发展优秀员工成为股东、成立工会、按事业单位进行福利发放、办理统筹保险等,每年还拿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。同时,他基本也能按照马斯洛“五大需求”尽力满足员工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层次的需求。 k>H0?}j7t}
_fAqS
朋友又说,在这样的情况下,发现员工开始出现变化,有的员工是不是被“宠坏了”?虽然拿着不菲的收入,但只要公司政策有一点不顺他的意,就会不停的和公司讨价还价,只管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,否则就闹情绪,搞小集团,甚至“尥蹶子”! "Uvk3V"}Wq
\ 7\
朋友感叹地说,想想自己当年,何曾敢有“尥蹶子”这种举动?那是会被领导视为“大逆不道”而被炒鱿鱼的啊。 8BKU^yS%kD
.+R' sv
朋友不明白,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啊?平时对员工所进行的团队教育怎么没什么效果啊?非得把自己变成一头“披着羊皮的狼”,把公司治理得气氛严肃一点,员工才能听话吗?所谓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朋友一直渴望所有的兵都能够成为营盘的一分子,和公司共同发展,公司真正做大了,“大河有水”才能“小河满”啊。员工把利益都拿走了,公司不能可持续发展了,个人即便现在实现了利益最大化,可以后平台没有了,这是明智的行为吗? N$~aX_5!
R/CnJ/X?]
听了朋友的话,我自己也陷入了深思。管理学本来就是极为复杂的学问,因人而异,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,只能见招拆招。针对朋友在管理上也确实在最大化的施行人性化管理,应该说责任不在朋友,但员工也都是好员工,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呢? xig=]G^ 9
_;A131tn
|
一共有 8 条评论
领导都是从员工做起的,这话在警告你:千万别跟领导斗,你是玩不过领导的。
你干过的事,领导都干过,你跟领导玩的花样,都是他跟以前的领导玩剩下的。员工在领导面前就如同一个初学的剑手,在成名的剑客面前一样,不等你拔剑,领导(特别是老板)就知道你要出什么招数。
虽然领导对你的花样看得明明白白,但是,大多数领导不会计较,谁见过成名的剑客跟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计较?这太掉价了。领导只是看在眼里,记在心头,等到他有心情跟你计较的时候,那后果是严重的。
领导(特别是老板们)都有点成名剑客的风范。成名剑客讲究的是一击必杀,若一击不中,则耻于再出手,老板们讲究的是把你的铺盖卷往门外一推,不跟你玩了。
有些员工年轻气盛,经事不多,对公司的经营一无所知,总是认为自己的贡献与企业付出的薪水极不相称。你偶尔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后,看到老板不在办公室,就想给自己放个小假,打开电脑游戏玩一玩。你不用回头,这时候,按理说已经出门的老板,却神秘地出现在你的身后,以前,你或许认为这是自己“背运”,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。
即使你所干的工作是公司整体的一部分,你有多大的工作量,工作的难易程度如何,什么时候能够结束,老板心里都有一个流程图,大多数老板都会把完成的时间放得宽松一些。没别的原因,老板非常希望你能够让他惊喜一下,如果没有喜只有惊,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好办了。
所以,你既然给老板打工,那就不能存有丝毫的侥幸心理,干活的时候就要认认真真地干,多动脑筋,做一名好员工。
好员工是不会跟老板斗气的,好员工寻求的是合作方案,跟老板一起合作,一起分钱。这就像打麻将时要傍着手气好的高手,那赢钱的机会就大了。不跟老板合作,只找输家搭档,这游戏肯定是玩出了毛病。
1、首先要学会做人,做人是作任何事情的根本;
2、业务水平要高,工作能力要强,这是员工的本分;
3、要有吃苦的准备,要能吃苦,这是员工能否得到重用的一个基本条件;
4、做人要清醒,要分清好坏。
对于企业的骨干人员,建议如下:
1、明确所在企业的发展路线,在业务、管理方面都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;
2、塌实工作,不要有任何的偏见和抱怨,哪里都能学本领,什么事都可以让你有成长;
3、勤跑市场,市场是跑出来的,不是坐出来的;
4、人际关系要恰到好处,要有协调各方工作的能力;
5、多听多看多干少说。
6、要感谢敢于给我们提出缺点的人。仇人,或者给我们穿小鞋的人,是在另一个角度促进了我们的成长。
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,他们也是我们的恩人!
领导最喜欢识大体顾大局的员工!
幸福,是一点一点聚成的。
进门的一声问候,饭间的一个微笑.寒夜的一杯热茶,雨中的一柄小伞,旅途的一次牵手,离别的一个电话,生日的一盒蛋糕.归来的一束鲜花,相互的一丝温馨.无意间的一点体贴,跌倒后的一把搀扶.沮丧时的一句安慰、甚至一个道歉、承诺、谦让、谅解都是对幸福的一点点添加。
衰老,是一点一点开始的。一根白发、一条皱纹,谁也不会说你老。可白发一点点生。皱纹一点点刻,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已是白发满头、皱纹满脸时,你才感到你真的是老了。但你是从什么时候、是从哪一天哪一刻开始老的?你也说不清。“老”是不知不觉、偷偷摸摸、一点一点前来找上你的。
一点点感染,可能积大伤;一点点细菌,可能成大患:一点点火星,可能酿大灾;一点点缝隙,可能毁大堤;一点点失误。可能致大祸;一点点小错,可能铸大恶;一点点偷摸,可能变大盗;一点点贪污,国库也会空;一点点浪费,大海也会干。反之,一点点节约。可能汇大河;一点点储蓄,可能聚大山;一点点睿智,可能展大志;一点点钻研,可能成大事;一点点改变,可能变大样;一点点进步,可能创大业;一点点冒险,可能有大发现;一点点失败,可能离成功更近;一点点抓紧,可能一生多出十年;一点点爱心,可能感动整个世界。
常常有这种情况:悬崖比山道只多一点点。陷阱比平地只多一点点,出轨比行车只多一点点,火灾比玩火只多一点点。次品比合格只多一点点:成功比失败只多一点点.进球比擦边只多一点点,金牌比末尾只多一点点,获奖比提名只多一点点。当选比落榜只多一点点.录取比淘汰只多一点点……不要小看这一点点。多这一点点警觉,多这一点点奋争,结果、收获却天壤之别。……好人,是一点一点塑造的:一点点热情,一点点温暖,一点点帮助,一点点关怀,一点点美德.一点点善行,一点点义举,一点点爱心,一点点奉献,量终让你美名远扬;坏人,是一点一点当上的:一点点冷酷,一点点不轨。一点点欺骗,一点点霸道,一点点贪心.一点点邪念,一点点恶意。一点点丑行,一点点黑心,最终自己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。……
心态,是一个人外在表现的基础。
很难想像一个做事自私自利、斤斤计较、牢骚满腹的人有一个好的心态。
也很难想象一个做事情任劳任怨、大公无私、乐于助人的人心态不好。
心态,是一个人品质的内在基础,是做任何事情能否公正无私的根本。
好的心态,需要从点滴做起。因为,人生全是一点点。
请大家欣赏以下几段美文,看有什么感受:
字,是一个个写的,一笔写不成长篇巨著;山,是一步步爬的.一脚登不上珠穆朗玛;知识。是一点点汲取的,一天难成科学家;财富,是一点点积累的。瞬间当不上大富翁。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这“一点点”:种子,一点点发芽:树苗,一点点长高;江河,一点点汇聚;人类,一点点进化……有了这一点点,大海也会有;没有这一点点,滴水也难存。一座水库很大,若一点点漏,也能漏干:一棵幼苗很小,若一点点长,也能染绿地球。可让你成也可让你败、可让你富也可让你穷、可让你高也可让你低、可让你芬芳也可让你腐臭、可让你成为世界最大也可将你化作世界最小的全是这“一点点”。
有一些员工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,往往会和企业进行讨价还价,甚至有时候闹情绪、搞小团体“逼宫”。
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些员工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。
不外乎四种因素:员工自身的努力;市场有需求;公司提供的平台;团队的协作。
一些员工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,往往会忽略后三种因素,更多的归功于个人的努力。这是不对的想法。公司提供的平台和团队协作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。个人行为做事情,一年或两年就能小见成效,但对于公司平台的形成,是团队行为,是很多人历经五年以上才能初见成效。
个人成绩的取得,应当感谢公司提供的平台,更要认清,个人成绩的取得是铺垫在前人和其他团队伙伴“栽树”的基础上,我们才能“乘凉”,这绝非一日之功!更不能把自己创造的价值认为应当即时分配,因为这个平台还要持续发展,你借了前人、别人的“凉”,也不能让别人、后来人只有“光”吧?
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企业也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。“企”,人止,留得住人才能叫企。企业对于员工的所得,绝对不能截留卡扣,一旦失去了人,企业离倒闭也就不远了。
如某公司对于业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实行了奖金制。原先基本工资为800元,施行奖金制后把工资涨到1200元;督促员工进行培训师考核,一旦达标,每月又得补助400元或1200元或2000元(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补助标准不同,中级高级培训师还有购房车补助);每季度按照片区销售额提成1%进行发放;每个片区保留2-3个提成产品按照销售额当月发放提成;无风险投资政策可以让支持公司发展的个人得到更多汇报;其余收入综合年度表现在年终一次性结清。
但个别员工在年终拿到年度奖金时,只看此时的奖金数目,却把每月涨的400元、培训师补贴、季度提成的1%、提成产品的收入给忘掉了。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态。
企业不能一味的去要求员工“感恩”。天天唱歌跳舞作用也不大。
员工也不能一味的要求企业“给予”,没有贡献就没有索取。把贡献都索取了平台也就垮了。
正确的做法是:企业和员工要互相感恩!我借平台成长,平台借我发展!
企业、个人,特别是个人,在发展的过程中,你所接触到的资源、交到的朋友、学到的社会经验、产生的教训,这才是最最宝贵的!
如果个人在升值,绝对不是他目前的薪水待遇所能说明问题的,是他的资历!
是他曾经成功过什么,而不是失败过什么!
是他一直以来都能够和老板愉快的合作,而不是和老板貌合神离!
是他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感恩的心,而不是传出去的都是他在说企业的不是!
对利益斤斤计较的人,不会升值。
所以说,员工要有大思路!要有长远思路!
尽量多得到领导的点拨:
和我们相比较,领导(特别是老板)往往是社会经验更为丰富的人。我们看问题还浮在表面的时候,领导往往能够比我们看得深一层。凭的是什么?就是丰富的社会阅历。
刚毕业分配到园林局,我曾经和一个老领导谈话,说到我上大学时属于“学生中的风云人物,在很多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”,但是在大学毕业时,很多不如我的同学都入了党,可是我最终都没有解决组织问题。
领导问我,你自己分析过原因吗?
我想了想,说,好像我这人争议挺大的,说我好的,我就是一朵花,说我不好的,我就是豆腐渣。其实有些情况下得罪人,我真是无心的。
领导告诉我,这就是症结所在了。争议大是要命的问题。无论你做什么事情,正面的力量越大,你成功的几率也越高,争议越大,意味着阻力越大,成功的几率越小。关于入党是这样,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啊。
从此,我开始收敛自己的任何锋芒,考虑开始如何才能“韬光隐晦”,我发现,我身边的朋友开始多起来了。即便是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人,我也会很有礼貌的和他们相处。一段时间之后,我发现自己博得了一个好名声。
好好表现,争取领导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:
在园林局上班期间,无论是不是分内的事情,只要别人求助,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帮助别人。有时别人忙得顾不过来,领导安排我去做一些事情,我也毫不犹豫的去努力完成,绝不计较任何利益得失。
比如需要在公路两边做墙体广告,领导知道我有书法的特长,就安排我做;
领导知道我写作能力还行,就让我帮助办公室写总结、计划、稿件;
领导知道我小嘴还算能说会道,就把涉外纠纷打官司等差事的处理安排到我这里;
领导知道我专业技术还算扎实,就让我担任技术科副科长;
领导知道我做了大量工作也都是任劳任怨,就把有限的“组织培养对象”指标落实到我这里。
正是通过大量的劳动,才让领导最大限度的放心,也就自然成了领导的爱将,那么,有什么好的事情,也就水到渠成的流到了你这里。
就算成绩只是领导的,领导也会给你更多的锻炼机会,因为领导总是需要有人为他做事情。时间长了,圈子里外也都知道有你这块“闪光的金子”了。
不是吗?
精益求精,争取领导给你成长、创业的机会:
在杂志社工作期间,我的创新思维非常活跃,所做的很多事情,没有先例。老板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,总是会犹豫不决的,而我除了最大限度的论证事情的可行性,往往在最后说:“放心吧,事情做不好,我负全责!”或“你拿我是问!”,解除了领导的心结,领导自然会甩开一切压力和包袱,让你放手去干了。
我们设想一下,如果你真的没有把事情干好,老板会拿你是问吗?不会的。因为老板看你办事,除了结果之外,更多的是看你的本心、出发点,只要你的本心是好的,出发点是对的,老板可能会吵你一顿,但绝不会计较你什么让你“负什么全责”的。这样的人,每个领导都会重点保护的。但如果你做什么败什么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一般来说,在做事情的过程中,只要你出发点正确,即便错了,老板可以担待你;若是出发点错了,老板绝对不能容忍!
把握三种错误不能犯:原则性错误不能犯!低级错误不能犯!可以预见到的错误不能犯!
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,此言不谬!
一、好员工要有人生规划,弄懂“三得论”
所谓“三得论”,是指得到领导的点拨,得到领导给予的锻炼机会,得到领导给予的成长机会。
学校培养的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储备:一类人才去企业;一类人才去政府;一类人才搞研究。但对于企业就职,目前仍是不少大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,所以他们走出校门之初,本着“瘸子里面挑将军”的原则,也要找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企业;但往往事违人愿。
于是对于不少学子,这山望着那山高,“骑驴找驴”就成了常事,以至于企业辛辛苦苦培养了几个月刚刚能上手,学生辞职了,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。这种很高的流失率、跳槽率不但对企业不利,也大大恶化了大学生新的就业环境。
【同时对于自己也是不小的损失——一个人从事过很多行(企)业,在每一个行(企)业里都是小学生,很难增值;而在一个企业里长期干下去,不但可以增值,还可以从小学生到中学生,再到大学生、研究生。
可是很多人就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。】
原因在于,很多学子根本就没有对自己的前途进行切合实际的规划,“拾到篮里就是菜”,上道再说,不行再找。这就形成了飘忽不定的特有格局。为什么企业总是要找“具有几年工作经验以上的”?因为经过社会的磨砺,学生把心沉下来了。
2001年,我到郑州求职,在一个农药类的杂志社谋到了业务员的职位,实质就是拉广告。之前是很努力争取的,但得到职位后我心里开始有些不以为然,认为自己做这个工作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。一个朋友看到了我的犹豫不决,对我说:“美国总统某某说过一句话,如果我不作总统,就会作一个广告人。”言外之意,广告业是一个挑战性很强的行业,如果你不敢面对,就说明你害怕挑战。当时是碍于自己内在的争强好胜,我开始了“广告人”生涯,并且沉下心来,开始踏踏实实做事情。在后来的几年里,我从一个业务员成长为业务主任,又成长为杂志编辑,最终成长为杂志主编,并且在深得老板信赖之后,共同开辟了一个新项目。2007年得到老板同意,我借资把老板的股份进行了收购,完成了身份的彻底转变。